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新农科人才教育培训引导性专业指南》中提出,有12个专业为国家急需紧缺专业,其中粮食安全领域中有3个,包括(生物育种科学专业、物育种技术专业、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生态文明领域有3个,包括(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生态修复学专业、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智慧农业领域有2个,包括(智慧农业专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有2个,包括(营养与健康领域专业、兽医公共卫生专业);乡村发展领域有2个,包括(乡村治理专业、全球农业发展治理专业)。这五大领域,应国家之所需,培养着紧缺的农林人才,那么对于有意向的考生,万不可错过这些专业哦!
生态文明领域: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生态修复学专业、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
这五大领域,应国家之所需,培养着紧缺的农林人才。今天,我们着重介绍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乡村治理5个专业。一起往下看~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高水平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现代种业强国建设,着力解决优异品种创制的关键科学与“卡脖子”技术问题,全方面推进生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引领中国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发展。通过“个性化、强基础、重创新”全方位育人,着力夯实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生物进化与驯化、遗传与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育种信息化等现代育种理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及国际视野,能够深入开展现代育种科学研究,在现代育种及相关领域富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植物生物育种方向,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植物生理学、植物田间技术、植物育种原理、种子学、智能育种原理;动物生物育种方向,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及组织学、动物育种学、动物遗传资源、动物智能育种原理。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面向双碳目标重大战略决策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生物质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相关基础理论和生物质工程专门技能,能够从事生物质降解与转化、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质资源管理和生物质工程技术,能在政府部门、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企业、工程咨询和设计单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管理、教育、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学科:作物学、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生物质工程、生物质催化转化、生物质能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生物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生物质化学品与功能材料制备原理、新能源工程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生物质资源和产品认知实习、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生物质工程专业工厂实习与产品设计、生物质工程专业企业实习以及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综合实习等相关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层次地融合,注重农业智慧生产、作物信息学、智能装备、农业产业链经营与管理等知识能力的训练,培养具有“三农”情怀、良好的理学基础和人文素养、能够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管理知识与农学有机融合,能胜任现代农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规划、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作物生产学、作物育种学、植物保护学、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智慧农业综合实习、智慧农业数据分析综合实践、智慧农业生产技术实践及相关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食品、营养和健康相关学科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健康管理、功能食品开发、营养科普宣传、营养健康大数据分析利用、政策咨询等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食品分析、营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科学、营养与代谢、食品与营养科学研究方法、营养与健康大数据管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设计、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调研、营养设计类实验、营养安全社区服务、食品加工工程生产实习、食品生产认知实践、食品生产综合实习、食品营养综合实习、食品与营养科学研究方法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固、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服务各层级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层次乡村治理人才为目标,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农业科学知识、经管、乡村规划、乡村组织、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科学知识,熟悉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和乡土文化,拥有良好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宽阔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为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提供乡村治理解决方案、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交叉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政治学、社会调查方法、乡村规划学、非营利组织管理、涉农法学、“三农”政策理论与实践、管理心理学、智慧乡村技术与应用。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美丽乡村认知实习、涉农产业链经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农村社会调查实习、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治理专业综合实训、乡村治理专业实习等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教育部印发的《新农科人才教育培训引导性专业指南》中提出,生物育种科学专业、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智慧农业专业等12个专业为国家急需紧缺专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所实力比较强的农林类院校吧!
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草局共建的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大学,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林学、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北京林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简称东林。是教育部直属,国家林草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一所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医、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入选“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为东北林学院,创建于1952年,以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建立,1985年,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简称南林。由国家林草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拥有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简称中南林。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草局共建,以林业科学为特色,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湖南省2011计划建设高校。
学校的前身之一是成立于1958年的本科院校湖南林学院。1963年,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2005年12月,中南林学院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是一所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教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省部共建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起始于1939年云南大学森林系,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于1978年独立建校,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原林业部直属的六所区域性林业高等院校之一;2000年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规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陵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B+: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
福建农林大学(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福建农大”,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农林院校之一,是福建省重点建设3所高水平大学之一 ,是农业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1952年,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秋,省委省政府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Zhejiang A&F University),简称“浙农林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 “111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0年与浙江农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1966年更名为浙江林学院,1970年7月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1979年2月恢复独立办学,2010年更名浙江农林大学。